朱雀长街(2/2)
耗时一年有余,甚为艰难,其中酸甜苦辣不为外人道也。
当他们终于来到高耸巍峨的朱雀门下,大唐民众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万众瞩目的荣耀,深深刻在现场每一个遣唐使的记忆中。
一切的艰辛都值得。
因为外祖母与母亲皆崇尚佛法,醍醐幼年在东都洛阳也见过从日本来大唐求佛的高僧,高僧东渡的经历比话本还精彩,在袁醍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种子,那是对异域远方的探索之心。
袁醍醐的视线穿过激动的人群,终得见朱雀长街中央遣唐使车队中的精神领袖。
千呼万唤始出来,藤原高僧步下车舆,领着一众官员将国书递交圣人敕(chì)使,并接受敕使所传达的圣人诏问之辞。
所有长安人都没想到,来自遥远日本的名德大僧竟然是位清隽的少年。
阳光之下,不染一丝尘埃。
————
日本遣唐使团被鸿胪寺安排在礼宾院住下,礼宾院位于长安城东的长兴坊,是迎宾性质的专门机构。
在未来数月里,日本遣唐使团将受邀参加各种庆典活动。
保护遣唐使团队在长安的安全成为金吾卫最新的任务,年轻有为的崔湃作为骨干将领被圣人亲命负责。
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从龙武军的驻地离开,正欲往永兴坊金吾卫衙署而去,行至御马坊球场,崔湃骤然停下。
翻身下马,亲卫连忙也跟着他下马,崔湃挥手示意无需跟随,径自一人去了。
球场阁楼二层的巨大红柱后,崔湃站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里,目光紧随场地中突击训马的袁醍醐。
太仆寺马倌六福一干人等围在左右,还是那匹险些伤了她的黄棕金箔驹。
倔强的小姑娘不听话,崔湃无奈。
袁醍醐骑在马上练习小角度回转,因是热了,她抬手取下头上已经汗湿的抹额。
一转过脸,额角的红肿就落入崔湃的眼中,无比刺目。
又是什么时候伤的?
崔湃蹙眉盯着她,却发现一张小脸上毫无疼痛之色,想来已在痊愈。
只是女子过于白皙,难免额角还有淤痕。
崔湃想起那日惊马,他飞扑护她滚地几圈,思来想去,突然笑了,忍不住用右手拇指刮着自己棱角分明的下巴。
那日他将她护的严密,这额角的淤青只怕是撞上了他的下巴,自己皮糙肉厚,倒是没什么感觉。
有抹额挡着,当时也看不出来她伤了。
马场中,袁醍醐不厌其烦的重复各种训马技巧,突然瞄见阁楼上光点一闪,她抬头望去却又什么都没发现。
醍醐揉着额角穴位纳闷,一定是日光太毒,眼花了。
崔湃背靠阁楼红柱,侧着脖子,抬手看了看身上的铠甲鳞片,长吁一口,幸亏自己闪得快,不然就暴露了,好险。
御马坊小吏低垂着头,尴尬地躬身立一边,不敢发言。
崔湃站直,觉得刚才的行为有失体面,握拳轻咳一声,问道:“你,看见有谁来过吗?”
小吏跪下,声音结巴回话:“没、没有任何人来过,小吏什么都没看见!”
“很好,你很尽责。”
手里打着马鞭,崔湃阔步离去。
“……”
小吏一屁股坐在地上,他好像知道了什么不该他知道的秘密。
他面色铁青的担忧自己会不会被灭口,谁来救救他,他还有一家老小要养。
原本食不下咽的小吏被崔湃接二连三的到访磨平了恐惧。
小吏发现崔湃估计把他当做了空气,只要他把这个秘密带入坟墓里,是没有人会知道的。
甚好甚好,小命保住就好。
————
城东北大宁坊的坊门被金吾卫军士敲开。
守门的小吏认出了军士当中的中郎将,连忙卸下门闸让队伍进门,崔湃忙碌数日均是宵禁后夜深而归,门吏已经习惯。
回到府邸,阿水侍候崔湃沐浴完毕,退出房中,关上了门。
月上树梢头,窗影烛光摇。
床榻案头,漆竹圆笼里的小黄雀还在扑腾。
崔湃靠近看着它,小黄雀用折了的小细腿费力的撑起自己的胖胖身躯,跌倒了又站起,再跌倒再站起。
崔湃伸出手将小黄雀捧在掌心,轻轻抚摸,小黄雀叽叽两声,好似在向他抱怨委屈。
黄色的绒毛让崔湃唤醒记忆中的另一个模样。
御马坊那日她身着嫩黄海棠联纹的鞠袍,明明柔弱偏偏逞强。
崔湃看着掌心小黄雀,的确很像。
每日能去御马坊看她一眼,成了他忙碌中的习惯。
注释:
1、兜鍪(dōu móu)——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战国以后称为兜鍪(鍪即锅,因头盔外形如锅得名)宋代以后才称为盔。
2、日本遣唐使迎接——皇帝派使者于通化门东七里的长乐驿迎接,长乐驿是一个迎送公务人员的地方——古濑奈津子
*本故事朱雀门迎接是剧情需要的夸大*
3、唐代佛徒称谓——《唐代墓志所见佛徒称谓词释》姚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