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阴差阳错的表白(1/2)
第91章阴差阳错的表白
黄承彦是位开明之士, 有求亲者上门,就会让夫人去问女儿意见。
只要女儿不同意,他都愿意出面拒绝。
可求亲者皆是荆州大族,宝钗并愿意拒绝得太难看, 每次皆要设法找好理由, 转请父母帮忙婉拒, 如此数月后, 人都憔悴了一圈。
今年冬天分外的冷, 刚进腊月就开始下雪。
腊月初三, 天地间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大雪仍下得扯絮撕棉一般。
诸葛姐妹嫁得远, 雪厚路滑不好常来看望弟弟们, 便托义母黄夫人偶尔帮忙送些东西。
黄夫人心善, 见天寒地冻, 担心诸葛兄弟守墓受罪, 这一日早早准备了些厚铺盖,让黄晷去到墓地草庐去。
中午时, 黄晷派人回来送信, 说是诸葛兄弟在墓前盖的草庐被积雪压塌了,他要留在那儿帮忙修屋顶, 若方便的话可以送些午饭。
黄家只有一辆马车,被黄承彦昨日乘着去了岘山南, 童子黄岩也跟着去了。
黄夫人看着厨娘做了午饭, 想要去给黄晷他们送饭, 一出门两人互相拉扯着滑了一跤。
大雪封路, 想要在邻近寻个跑腿的都不易得。
宝钗安顿好母亲,干脆又换回了男装, 将饭罐收拾妥当,装进书箱里,眼看得四下无人,又将她私下做的冬衣厚厚包了一大包袱,拎在手里,到马厩里牵马。
这两年,她出门则坐车,在家则不出大门一步,当年的枣红马对她已有些陌生了。
喂了两把新鲜干草,枣红马才打了个响鼻,趾高气扬地接受了她。
宝钗翻身上马,幸好身法还算轻灵。
丫鬟梅鹿将书箱和包袱放在她背后,笑着求恳道:“小姐骑在马上的样子,英姿飒爽,一点儿也不比男人差,改日也教教我吧!”
宝钗微微一笑:“女孩儿家,骑在马上终归不太好看。”
“哦!”梅鹿失望地垂下头。
自小姐病好后,大家都说她变得端庄守礼了,怎么就她觉得小姐变得没那么有趣了,还有点儿隐隐的严厉。
宝钗轻踢马腹,出了大门。
树枝、山石、道路上皆压着厚雪,马蹄走在雪上,吱呀吱呀,压出半月型的两行蹄印。
宝钗骑马独行,世界银装素裹,唯有她一人一马,点缀着冰雪苍穹。
一瞬间,宝钗忍不住想:天地初开,地面上第一个留下脚印的,未必就一定是男人!
这念头一闪即逝,她要去看望的人是注定的夫君,未来将是千古名相,辅助他本就理所应当的事。
这个时代,仍没有女人可以施展的舞台。
她趁四周无人,纵马驰骋过一段官道,待至卧龙岗附近,就又勒缰慢行。
诸葛玄的墓建在卧龙岗北边,依照此时习俗,守丧的人须得住草房,睡草席,粗茶淡饭,方能寄托哀思。
宝钗骑马转过山岗,遥看见那塌了的草庐又被搭了起来。
小小一间,诸葛均坐在房顶上,接住兄长与黄晷递上来的稻草,一点点用黄泥糊好。
他坐得高,看得远,见到有人骑马过来,立即指于房下的二人看。
诸葛亮回头。
枣红马,书生装,防风帽。
一瞬间,时光仿佛回溯到两年前,他骑马去学业堂,远远瞧见一瘦小身影挂在马上,拼尽全力地往上攀爬。
即便手指渗血,后背带伤,他也只是咬牙撑着。
他们谈论起世间英雄时,黄贤弟一双眸子漆黑闪亮,面上是毫不掩饰的悠然神往。
突然有一天,黄贤弟不见了,黄家只有一位端庄聪慧的黄小姐。
诸葛亮喃喃低语:“黄贤弟......”
“妹妹!”黄晷丢下手中干稻草,大步跑过去,拉住马缰,大声道:“这么冷的天,父亲、母亲怎么放心你一人出门?”
宝钗翻身从马上跃下,笑道:“父亲出门去了。”
她将装饭的书箱先给黄晷,自己拎着大包袱跟在后面,想要趁人不注意悄悄放在草房里。
诸葛均压好手中稻草,从房顶滑了下来,扯一扯诸葛亮:“黄小姐这般弱质纤纤,还拎着那么大包东西,兄长也不知道上前迎一下?”
诸葛亮回过神,迈开长腿,奔过去,接过包袱,道:“有劳小姐!草舍简陋,且进来避一避风吧!”
草舍内,果然只有两张草席,一张木桌上堆满了书简,另有笔墨纸砚等物,散了一地书稿。
“这些都是家兄替学业堂写的书稿!”诸葛均收拾开一堆书稿,伸出袖子,在席上匆匆擦了三两下,笑容满面,“黄小姐请坐!”
他年纪小,黄夫人以往带着宝钗上门时并不太避讳他,反而与宝钗更熟些。
宝钗笑一笑,侧身在席上坐了,目光仍跟着那大包袱,生怕诸葛亮当众将包袱打开。
诸葛亮心窍灵慧,见她神色,略猜着了些,便将包袱与席上薄被放在一起。
黄晷打开书箱,里面包裹着厚厚的小被子,一层层打开,才是一罐汤,一罐白饭,并两碟素菜。
汤与饭还都冒着热气。
黄晷笑道:“还是我妹妹心灵手巧,知道将饭包裹起来,不像我早上送来的那些吃食,全都洒得洒,凉得凉,不堪入目,哈哈哈!”
诸葛均道:“这几天雪大,姐姐们无法托人进山送饭,我们兄弟都吃了三天干饼泡凉水了,贤兄妹雪中送饭,足感盛情。”
宝钗闻言,看向草房四璧,果然没有烧火的痕迹。
诸葛亮拿起一卷书,笑了一笑,道:“有了这些书作陪,干饼也别有风味啊!”
诸葛均毫不客气地拆穿他:“我二哥每日干饼都只吃得半张,别看他面上还好,身子早就皮包骨头了呢!”
诸葛亮想要再笑一笑,却是笑意悲凉,并未达到眼底,目光转至门外孤坟,面上的一点儿笑也不见了。
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十七岁又没了叔父,大哥远在江东,两位姐姐出嫁,从此只有他与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
宝钗与哥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伤感。
诸葛均年幼,虽也悲痛,但到底还有二哥可以依靠,并无那种天地从此我一人的悲凉,大口吃了饭,就搓着手笑道:“房顶上还有几处薄弱,咱们吃了饭一口气修补了罢!”
诸葛亮只喝了半碗汤,起身道:“下雪路滑,黄兄与黄小姐早些回去吧,这里我们兄弟俩尽够了。”
“左右回去也无事!”黄晷大大咧咧地揽过诸葛均,“不如在此善始善终,走,咱们再去配合一把!”
他连推带拉着诸葛均出门去了。
诸葛亮也出去要干活。
只听黄晷的声音道:“你个瘦杆子,仔细被风吹走了,还是回去坐着吧!”
然后,他就被撵了回来,
若是以往,宝钗绝不会与外男这般单独同处一室。
这会儿,她却坚定地坐着,待诸葛亮回来时,只是起身站在窗口。
诸葛亮站在门口,风吹袍袖,身形果然瘦如竹竿。
宝钗心下一酸,一瞬间,未来诸葛丞相的神性微微在她眼前褪去。
如今,他还不是心智坚毅的诸葛武侯,而是身后失了亲人,前方尚无方向的失怙少年。
她叹口气,走至桌边,盛了半碗饭,拌上菜,双手奉给他:“心中再难过,也得顾惜自己的身体。令叔父泉下有知,必也不想你这般糟蹋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