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秀才不穷 仇人相见(2/2)
至于十八版本的《纪效新书》,以及戚继光的另一本兵书《练兵实纪》,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呦,这不是江二公子吗,终于大病初愈了啊!”忽然旁边一个讨厌的声音响起,让江河一听就立生愤恨厌恶之情。
不过这种情绪并不是来自他自己,而是源于原身所残留的,甚至已经可以算是种条件反应,听见这个声音就讨厌。
这个声音的主人在原身的记忆中记忆深刻,可以说害原身落水的主要元凶就是此人,正是原身那晚在怡红院里没能竞争过的汪守信,
汪守信是汪汝谦大哥,现任歙县汪家家主汪汝淳的第三子,同时此人也是江河姐姐江沁原本联姻议婚的对象。
但此事原本是江父江寿宁生前跟汪汝淳在谈,可惜还没谈妥商定,江父便已一病不起,最后更是病情迅速转重,不治而亡。江父亡故,再加上三年守丧,这件事也就不宜再谈。
而现在三年丧期已过,这件事却也不了了之,没了下文。主要是汪家没再找人上门来谈,而江家做为女方,也不好太过主动。再加上江父的三年丧期也是新过不久,所以江家却是还一直在等着。
按理来说,如果这件事真成了的话,汪守信便可以算作是江河姐夫了,两人应当关系亲近才是。
但汪守信此人却也是跟时下的变态审美一致,很迷恋缠足的小脚女人,所以自从汪守信得知江沁从小未曾缠足,是个天足后,其本人就十分反对这门亲事,还一再在书院里拿这件事取笑讥讽江沁。
原身再是不喜欢江沁,这毕竟也是她亲姐姐,自然十分不忿,因此事便与汪守信在书院里起了数次争端。
可惜的是,原身也被时下的文人变态审美所影响,认为女子就该缠足,小脚女人才更有魅力。所以他自己的立场不稳,再无论如何与汪守信争论辩驳,便也是站不住脚,每每都窝一肚子火。
再加上汪家眼下是徽商大族中排头号的第一,便也让汪守信自视甚高,一向看不起其他人,对江河本人与江家也时有嘲讽。
积少成多之下,两人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深仇大恨,但一见面却也是分外眼红,互相看不顺眼。
而原身之所以不喜欢江沁这个姐姐,也是与汪守信拿江沁没缠足的事一再讥讽有关。原身认为是因为姐姐的没缠足,才让他在外面丢脸的,屡屡被人拿此嘲笑。
江河闻声转头望去,但见汪守信却是刚好正从云溪堂书坊里带着几个人走出来。他此时是刚沿街走到云溪堂前,还没转过身。
汪守信身边跟着的,除了其随从、书童外,便是紫阳书院里的几个同窗。
紫阳书院是眼下徽州府最好最大的书院,而且历史悠久,是南宋淳佑五年州守韩补所建,后来南宋理宗皇帝亲自赐额曰“紫阳书院”。
紫阳之名是源于朱熹,因为朱熹也是徽州人。虽然其出生地是福建,但祖籍却是徽州府的婺源县,眼下的婺源还有座朱子文庙。
现在的婺源徽商大族朱家,正是与朱熹同出一支。而朱熹的母亲便是歙县人,其外祖父祝确也是名徽商。据说当时祝家经营的商店、客栈加起来占了足有徽州府城一半,被称为是“祝半州”。
朱熹少年时期,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外祖父家,由其外祖母照顾长大,所以歙县也是朱熹常年生活过的地方。
因为歙县是朱熹生活长大的地方,再加上朱熹又号紫阳,所以紫阳书院便因此而得名,甚至能得宋理宗赐额。
南宋之后,紫阳书院也一度年久失修。明朝弘治年间,徽州知府彭泽重修了紫阳书院,而当时正是由歙县的几家徽商大族捐献提供了资金,其中也有包括江家。
因为紫阳书院是徽州府最好的书院,再加上几家徽商大族在重修时都有出资,所以许多徽商家族的子弟都在紫阳书院就读。
除了汪、吴、鲍、江、许这五大家外,还有如唐、闵、罗、曹等较小的几家。凡有资财者,基本都是送到紫阳书院来求学。
做为小家族,这几家的子弟在紫阳书院里都很巴结汪守信这个徽商第一大族的子弟,哪怕汪守信只是汪家的老三。
不是他们不想巴结汪家的老大与老二,而是汪家的老大、老二都已成年,不在紫阳书院就读了。
眼下跟在汪守信身边的,便正有唐万成、闵嘉泽、罗栋几个,也都是江河认识的。
除此外,还有送了江河那套《纪效新书》的许家许文哲也在,不过看样子是作为主人,正跟出来送汪守信几人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