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出门购书 官本位社会(2/2)
古代的官府衙门多是坐北朝南,所以一般居于城中的城北方向,大多数城市的规划也多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官府衙门前那条东西走向的路,必是城中的主干道。
而靠近衙门的地段,便多是城中的权贵与有钱人家住宅,也是一个城市最好最贵的地段,所以大多数城市的富人区都是在城北。
官衙之中又划分为左文右武,以坐北朝南的方向来论,左文便是东边,右武则是西边。
到此时的明末时期也是以文抑武,朝堂上文贵武贱。民间也受这种思想影响,有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东华门外唱名的方是好男儿”。
所以在城市的富人区中,东西两边也有划分,东边属文,便多是城中权贵,是更加有身份的富户们所居;西边的便不免身份差了些,只能算是有钱。
不过江家这座宅院乃是先祖江元那代所建,而江元在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曾为其助饷十万两银,得了个中书舍人的赐官,算是个捐官。
但就算是捐官,也同样是官,是有正式官身与品级的,连官服都有,只不过就纯是个闲职,不需要上堂、坐堂罢了。
当初江元建这座宅院时,因为有官身,自是建在了城东,而且距离府衙颇近,也就大概三百来步的距离。
而在江元之后,江家也还是有人出过官身的,甚至有科举考中,真正授官的。不过到现在的江河为止,上溯五代,江家中已是再没人考中出过官,这也是江家家道开始有些下滑中落的原因之一。
对比而言,汪家上两代中则出了汪道昆这个做到中央兵部侍郎的部堂级大官。
哪怕汪道昆生前确实是清官,生前的评价也颇高,做官期间也出过不少政绩,甚至还跟戚继光一起合作抗过倭。但汪家其实也不用他特意做什么,只要有他这个高官的身份罩着,关键时刻能亮出他的名头,汪家在做生意上,自然便会相应得到许多照顾。
士农工商,士为第一。
在古代这种官本位的社会中,家中若有人出仕做了官,对一个家族的影响与提升,是全面性的。
反之,身为商人,你就算再有钱,在这种官本位的社会中也翻不起什么浪花,照样是被打压与剥削的对象。
徽商群体对此有很清楚的认知,所以自来都是贾而好儒,以儒商自居,很多人赚了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捐建私熟、学堂,非常重视后代子弟的教育,选择商而优则仕。
而一旦有人出仕,便也会相应给家族的商业带来反哺。能够提供许多便利,乃至在某些行业达成垄断。
晋商早期就是不懂这个,不重视这点,所以在这上面吃了亏,在徽商所支持的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主持改革了开中法后,立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全面败北地被迫退出了盐业。
江河还曾在紫阳书院的同窗中听人讲起一个关于晋商的传闻,那同窗是当作笑话来讲,据说晋商也是教后代子弟读书识字的。毕竟如果连基本的识字算数都不懂,也很难学会做生意。
所以晋商们其实也很重视教育,只不过教育的方向却大为不同,他们是以蒙学识字为主,而不是教四书五经、诗词文章这些,让后代子弟们去参加科考。
因是以蒙学识字为主,并且将来就是打定了要跟家里一起去做生意,所以晋商们还自行编了个蒙学读本,叫《山西杂字必读》,开篇便讲“人生世间,耕读当先。生意买卖,图赚利钱。学会写账,再打算盘……”
从小就很直白的教做生意,目标很朴实无华,更是利字当先。
江河也不知是真是假,毕竟那同窗所讲的只是个传闻,他本人也是听别人讲来的。
不过在当时听完这个同窗所讲的传闻后,旁边听到的书院学子们全都是哄堂大笑,课堂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