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长兄为父 徽州书院(2/2)
一个非理科非历史专业的穿越者,到底应该怎么完成扶明灭清的壮志大业?在线等,挺急的!
对于是否最终能做到,他确实完全没信心,无非是抱着一腔热血与对开历史倒车使中华屈辱了上百年的奴清的极大愤懑而已。
眼下的徽州同属南直隶,尚是江南圈子里的一员,所以对江南的许多时事、名士,乃至秦淮名妓等,微州的文人士子们也常有谈论。
而眼下的王微已经是列名于秦淮八艳之一,与江南的许多名士都有来往,诗书唱和,声名已是响誉江南。所以原身的江河也听说过王微,自是一点儿不奇怪。
更别说原身也曾跟随其大哥江流去过好几次江南,扬州、南京、苏杭等地,都曾有去过,扬州更还去过好几次,自然是早已听说了这位出身于扬州的广陵诗伎王微。
眼下的江家因江父于三年前病故,所以江家的大部分生意都是由江家老大江流负责打理,另外则也有不少江家的旁支弟子帮忙。
长兄如父,自从江父病故后,江流这个大哥便对江河管的更加严了,虽然带他去过了好几次江南,却是严禁他出入烟花之地,而是要他专心学业与科考。
徽商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贾而好儒,被认为是儒商。许多人靠经商发家致富后,却仍然认为经商是贱业,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仍是以读书为上,若能科考得中为官,那是最好。
许多徽商大族的家训都言“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都期盼子孙后代能“擢高第,登仕籍”,从而振家声,光门楣。
所谓“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江家的家训里也有许多劝学之言,江父去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江河的学业。
眼下的徽州,便已是天下书院最多的地区之一。天启年间,曾有御史奏言曰:“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东林可是出了明末赫赫有名的东林党的地方,被当时的读书人认为是天下文宗之首。而徽州居然能与东林相提并论,便由此可见这个地方的文教与书院之盛。
甚至在徽州乡下的山村里,都是每村皆有私塾。而这些私塾,大部分都是各大徽商发财后回报家乡捐办的。
前身的江河,便在徽州最大最有名的紫阳书院就读。而江家的这位二公子,被认为是江家这一代子弟中最有读书天赋的,所有江家人都对他寄予了厚望。
所以江河此时虽然已经心下决定了还读个屁书,但不再读书科考的这个口,一时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跟江母与大哥江流去开。
江河现在虽然已经消化吸收了原身的记忆,但自然仍是以自己的记忆与意识为主,前身的那些记忆。在他看来,就像是看了场超长的沉浸式电影,并不会影响他的主观思考。
所以他在觉着王微这个名字耳熟时,自然是先调动搜索自己关于王微的记忆。直到他自己想起王微后,原身所关于王微的相关记忆才自然地被连带出来。
此时过了遍这些记忆后,江河含笑道:“此又非我一家之言,我曾听闻竟陵派的退谷先生也将姑娘与宋时的李清照、朱淑真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