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震惊完太尉震惊皇帝(2/2)
汴京这边,赵佶收到的江南来的前后两个消息,时间差比童贯要大得多。
赵佶早在十月的最初两天,就收到了苏州三大州级官员联署上奏的“请斩朱勔以平民愤”折子,其中详述了赵子称的便宜行事举动。而后来那道赵子称大胜的战报,则是隔了五天之后才收到的。
相比之下,童贯看到这两个消息,只隔了一天时间。因为第一个消息是关于内政而非军务的,没人会向在途的童贯特地通报,童贯是“掉线”了一段时间的。
而赵佶从始至终没有“掉线”,他看到的消息时间差也就很正常,发送时有几天时间差,收到时也是几天时间差。
因此赵佶在得知那个远房侄儿把死于贼手的朱勔又公然杀了一遍后,着实是非常愤怒。
赵佶的政治头脑和权术水平,其实犹在童贯之上,所以他也第一时间就意识到,那个远房侄儿是“自收其美名、而归恶于君父”。
但赵佶也知道,眼下正是平叛的关键时刻,所以再不爽也要先按下不表。
于是,他就足足气了五六天,每天都觉得浑身不得劲,连他的爱妃刘贵妃都不敢招惹他。
直到十月初九这天,苏州、湖州大胜的捷报,终于送到汴京。
大捷的消息,是大宦官梁师成亲自送到赵佶面前的。这种在皇帝面前报喜、让皇帝开心的事情,当然要亲自做了。
蔡京、王黼都没能抢到这个机会。
“官家!大喜啊!苏州大捷!湖州大捷!歼灭贼众三万!斩其两路贼将!”
赵佶听说时,第一反应还以为是童贯打了胜仗,不由颇为欣喜:
“哦童卿进兵如此神速一个月不到就抵达了苏、湖,还立刻投入了反攻童卿不愧是国之柱石!”
梁师成一愣,随即解说:“童太尉确实已经赶到了江南,不过如今才刚到镇江,而且只有先锋轻骑抵达了。步军主力十余万,至今还在淮河一线,最快的已到了淮阴。
苏、湖大捷,是江南本地的厢军打的。”
赵佶不由愕然,随后才展开捷报,细细查看。
“赵子称于万军之中,斩杀来攻湖州的贼军主将身先士卒,一鼓破敌三日两战,斩首八千嘶……”
赵佶呆滞了半晌,又翻来覆去回去看封皮,结果发现这个捷报是有童贯背书的,后面还附了童贯本人的分析和贺喜的话。
如果连童贯都认了这个战绩,那绝对是不会有假的了。
只是此事太过匪夷所思,赵佶还是反复让人查验了童贯的印信、笔迹。好在梁师成也猜到了皇帝会震惊疑惑,所以把相关工作都做得很扎实,皇帝想验什么就验什么,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赵佶神思恍然,不由想起一年多前,自己在艮岳和樊楼时,见过那个远房侄儿。
当时对方留给自己的印象虽然不错,但充其量赵佶也就是觉得“此子与楷儿相若仿佛,都是宗室里年轻一辈的才学翘楚”,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毕竟两人的接触太少,了解很片面。
赵佶对赵子称其他方面不了解,也就下意识代入了自己的三儿子郓王赵楷,觉得“赵子称的其他方面,肯定也跟楷儿差不多吧”。
现在看来,怎么可能差不多!自己儿子赵楷,在武功方面,绝对跟赵子称不是一类人!
去年怎么就没看出来,这么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居然还会武
赵佶的震惊,简直比童贯更甚数倍。因为童贯是从未见过赵子称的,也就不存在第一印象,就不可能出现认知反差。
赵佶是见过赵子称的,正因为见过,才觉得反差愈发剧烈。
赵佶怎么都没法把去年那个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天子之德在安民、为何当年太祖皇帝就该传位给太宗、才能全我大宋代周之德”的侄儿,跟万军之中阵斩敌军主将首级的形象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