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朕才是宋世祖 > 第50章 谁该当皇帝,要看谁当皇帝更适合灭辽

第50章 谁该当皇帝,要看谁当皇帝更适合灭辽(2/2)

目录

或许太祖晚年时,德昭太子也已经稍稍成年,二十余岁,可能有能力继续太祖未竟的事业,但德昭太子毕竟没有经过军中历练,也不知道其军中威望究竟如何,所以太祖不愿为了自己一脉冒这个险。

更有可能,太祖或许觉得只有如此,他到了地下,才有脸去面对周世宗吧。当初陈桥兵变被迫之时,范质问他‘先帝待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如果他不能做到比周世宗更无私,那凭什么周世宗的天下没有传下来,他的天下却传下来了

太祖必须如此,才能为‘本朝是因为它比大周更以快速一统、让百姓少受苦,所以本朝才应该代周’这一天命还债。太祖子孙不能得到天命德运,就是在为这一切还债。此并非太宗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赵子称这番话,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赵匡胤当年的真实想法。

赵匡胤是怎么想的,已经没人能知道了。

但赵子称本身继承了肉身原主那还算可观的学识,又有了后世历史学研究的积淀,两相结合,这才高屋建瓴、见招拆招地编出了这么一大段道理。回头仔细一看,竟确实能自圆其说。

话说到这个份上,连赵佶都听得瞠目结舌,原来当年太祖皇帝这么安排,还能从这个角度解释

在北宋一朝,其实跟很多后世看官想象的不一样,赵光义刚刚上位的时候,质疑什么“烛影斧声”的声音根本就微乎其微,当时大家都觉得赵光义就是正常上台的,完全应该的。

但是在后世,“烛影斧声”,说他夺了侄儿的皇位,甚至说他弑兄的,都越来越多,这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

北宋时这种声音最早出现,就是在赵光义高梁河惨败之后。尤其高梁河之败时,赵光义一度坐驴车私自逃亡,大军诸将一开始都不知道皇帝去了哪儿了,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战死或者背负或者失踪。

当时军中就有个别将领,开始动脑筋要拥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了。但后来赵光义活着回来了,把密谋的将领都严惩了,赵德昭也很快不明不白死了。

从那之后,“斧声烛影”的种种传言,才渐渐开始发酵。

换言之,其实民间的民意也好,士大夫和武将们的态度也好,一开始对于赵光义接班是没有任何质疑的。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年长的君主,能镇住野心家,让皇帝和朝廷不用担心“贸然扩大用兵,建功立业,拯救百姓,让天下重归一统,会不会导致武将再做大,从而导致不敢用兵、不敢一统天下”,这对于全天下都是好事。

五代乱世太惨烈了,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恢复唐末崩溃前的版图,把离散出去的故土都收回来,从此天下一家,不用再为了内战而多当兵、多服徭役、多交钱纳粮,苛待百姓。

可问题是,赵光义靠着“我当皇帝能比我侄儿当皇帝更快统一”这个好处坐上了那个位置后,他却无能,打出了高梁河惨败,明明手头有着宋初时继承自五代末年的强悍军队,却被辽国揍成那鸟样。

那赵德昭赵德芳放弃皇位、赵匡胤宁可委屈自己子孙,所希望换来的好处,不是一样都没得到么那你赵光义做皇帝还有个屁的合法性和必然性

换言之,赵光义这个太宗,要是能跟李世民那种太宗一样,跟李世民灭突厥一样灭掉契丹,那天下人是绝对不会质疑他当皇帝的,后来也绝不会传出“当年太祖其实想传给自己儿子”的说辞。

统一天下,让汉人不用打内战,这才是秦始皇以来最大的德运,一家一姓一脉的利益,要为这一切让路。

……

赵佶把子称贤侄的这番话隐藏的深意彻底消化理解之后,内心既觉得无比踏实。

因为此前他对于自己祖宗太宗一脉为什么能百分百毫无质疑就该当皇帝一事,其实也有丁点心虚。但听了这话之后,把他内心最后一丝心虚也扫除了。

但扫除原有心虚的同时,赵佶内心也种下了另一种担忧。毕竟凡事有利必有弊,任何学说都不可能是完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他很快想到,当初自己这一脉能上位,最后被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对外用兵失败,积贫积弱,天下有些人觉得“太祖当年让给弟弟一脉的苦心被辜负了”。

于是他难得地忍不住亲自开口问道:“那依贤侄之见,难道太宗当年没能吞辽灭契丹、收回燕云,太宗那一脉,便不该一直为君么”

赵子称心中一凛,他没想到赵佶会迫不及待到亲自开口,他还以为对方仍然会选择继续看戏,等陈东等太学生来提问。

看来赵佶是真的听进去了,也生出了急切之心。

赵子称不敢怠慢,立刻掷地有声地说:“那也不至于,小侄从没细想过这些事情,因为本朝史料,并无官修流传于外,小侄不知道当年宋辽之间的恩怨始末,自然不好评价。

不过小侄觉得,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当今圣天子在朝,而辽国之腐朽衰弱,也已到极致。近年来辽国丢失故土甚多,内忧外患。

如今之世,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或许吞辽灭夏的百年伟业,便能在当今陛下手上完成,到时候,才算是彻底回报了太祖当年让于太宗一脉的苦心。只要完成了这一伟业,百余年前的旧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赵佶不由一愣,随后心中狂喜。

还真别说,在宣和元年(1119)的当下,赵佶是真心觉得,他自己是过去一百多年来,最有可能灭辽的圣主明君!

如今辽国的问题,确实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所差别的只是在于,有些人觉得,辽国衰弱了,也不该去打,应该让他跟女真人继续狗咬狗,大宋坐山观虎斗,有些人则觉得应该趁机收复燕云失地。

但赵子称今天的政治哲学理论,却让赵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只要自己收复燕云,那么赵子称的这套学说,对他这一脉的正统性加成,就绝对高于司马光的学说!

自己就该堂堂正正宣布新的正统性理论:当年太祖传给我们这一脉,是因为觉得传给我们这一脉更有利于灭辽!彻底拿回前唐故土全境!

所以,哪一脉的赵家人能灭辽,哪一脉的赵家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一脉就应该当皇帝!

天命在哪一脉,要看哪一脉对天下百姓尽快减少军事负担、安居乐业更有好处。

这么一想,赵佶忽然觉得,刚才还被他视为丑陋不堪的孟子“民贵君轻”学说,似乎也没那么丑陋了。

因为这个民贵君轻是可以为他所用的!既然对咱有利,那就是好的!

赵佶内心已经自信心爆棚,把自己当成了那个成功驱逐北虏的划时代皇帝了。

凡是有利于驱除北虏的皇帝的理论,就是有利于他的理论,所以现在就应该开始推广!

回宫之后,就召集学术之臣,讨论这种学说,并且定为官方意识形态,拿来驳斥原本同行的司马光对本朝德运天命的解读。

司马光这个老东西,果然一点用都没有!

至于推广这套新的正统性理论,是否有可能为他人做嫁衣,赵佶倒是完全没想到过。

因为他要不是那个能吞辽灭夏的千古圣君,赵家人还有哪一个能做到这样的事情如此千古伟业,舍他其谁

至于这样做,是否有可能损害他自己祖宗宋太宗的些许威望,赵佶也无所谓了。

因为他意识到,今天宋太宗威望的任何减损,将来在他自己本人完成吞辽灭夏伟业的那一刻,都会翻倍加成地加回来。

祖宗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了,祖宗减一分正统性,他自己本人却能加两分正统性,这是包赚不赔的好事啊!

祖宗的正统性和威望,哪有他自己本人的正统性和威望重要子称贤侄真是给他瞌睡递枕头了。

——

ps:化身大喷子的章节,不太好拆,就六千多字大章一气呵成了,今天就这一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