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这是徐院士的成果(1/2)
第1147章 这是徐院士的成果
太阳已经落下,夜幕逐渐降临。
在温远航离开了北海后没多久,两辆黑色的红旗轿车一前一后低调的驶进了小岛。
从车上走下来,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华科院冯登国院士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那栋两层小楼上。
半个小时前,他还在家里的餐厅上,正在吃着自己的晚餐,半个小时后就已经到了这里。
虽然说身为科学院的院士,他多多少少见过那位几次,但像今天这样被紧急的单独召见,还是头一次。
毕竟就算是科学院的院士,在级别上还没到那么高。
正当他仰望着不远处的小楼时,另一辆黑色红旗轿车也悄然驶进了小岛。
“老潘你前两天不是还在徽安那边么”
看着从车上走下来的熟人,冯登国眼眸中闪过一丝讶异,快步走了过去,打了个招呼。
紧随其后跟他来到这里的不是别人,同是华科院的院士,量子信息学领域的顶尖大牛潘健伟,两人是同一年被评为院士的。
即便是放眼全世界都顶尖的光子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系列和超导量子计算‘祖冲之’,都是他带队突破的。
这份成就,即便是放眼全世界量子计算机领域,都可谓是数一数二的大牛了。
“冯院士你怎么在这里。”
听到声音,潘健伟下意识的看了过来,见到是冯登国后愣了一下,有些讶异的问道。
“被邀请过来的,听说是有急事。”
冯登国诺诺嘴,指了指不远处的二层小楼,追问道:“前两天给你的打电话的时候,你不是还在徽安那边么,今天怎么突然跑这里来了”
潘健伟笑了笑,道:“本来是回来解决点事情的,正好和你一样,被拉过来了。”
听到这话,冯登国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小楼,有些好奇的开口问道:“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潘建伟摇摇头,笑道:“不清楚,等会应该就知道了,大概和咱俩研究的领域有关系吧,等会就知道了。”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迈开脚步:“走吧,先进去吧,别让领导等太久了。”
在警卫员的引导下,两人走进了眼前这栋不算不算高大的二层小楼中。
敲了敲会客室的大门,随着里面传来一道‘进来’的声音后,潘建伟小心的推开了门,走了进去。
看着里面正端着看报告文件的老人,他有些拘谨的打了个招呼。
“您找我”
听到声音,会客室中的这位抬起头,笑着起身招呼了一下。
“这么晚了还将你们喊过来,辛苦折腾你们跑一趟了,先坐吧,坐下聊。”
屁股落了半边,冯登国和潘建伟有些拘谨和好奇的看向老人,也不知道今晚到底有什么大事。
在助理泡上了一壶清茶后,老者也没耽搁时间在寒暄上,径直的开口道。
“之所以这么晚还打扰两位,是因为有一些情况需要你们的协助。”
简略的开场后,老人思忖了一下,先看向了潘建伟开口询问道:“潘院士,你是量子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我想先了解一下,目前全世界以及咱们国内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以及这项技术大概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成熟”
“嗯可以商业化使用的那种。”
听到这个问题,潘建伟思考了一会,谨慎的回答道:“量子计算机要成熟到商业化使用的阶段,需要解决量子纠错、稳定性等核心难题。”
“谷歌曾计划在5年内发布商业量子计算应用,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五年内顶多能够将其应用在金融风险建模、药物分子模拟等专用小众领域上。”
“包括国内的本源量子‘悟空’‘祖冲之’‘九章’计算机系列,应用在这些量子计算机擅长领域的时间也差不多在五年左右。”
“按照我个人对量子计算机发展的预估,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进程会呈现出‘
阶梯式’发展,专用领域应用可能在510年内逐步落地,通用成熟商业化则需1020年左右。”
“核心技术的突破,如量子纠错、稳定性时长,规模化生产技术以及政策/资本投入将是关键变量。”
老人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如果量子芯片技术的成熟的话,会对当前的信息安全造成多大的冲击。”
想了想,他又补充了一句:“那种足够商业化使用,并且具备了至少255个量子比特操控的量子芯片。”
听到这位的假设,潘建伟下意识的皱了下眉头。
老实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并不怎么喜欢用这种假设性的行为来对未来进行预估。
毕竟科技的发展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有迹可循的,哪怕是保密工作做的再好,相关的理论界也会有一些风声释放出来。
而且,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一项技术被解决的前提是具备完善且支持的理论。
就目前量子计算机的发展,退相干稳定性时长与量子纠错等问题至今都没有一套可以解决问题的理论。
不过既然是眼前这位在询问,他还是认真的思考一会,才开口回答。
毕竟有时候国家能够掌握一些他们这些科研人员所不知道的消息,万一是米国或者其他国家的量子计算机技术突破了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