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五十六章 韩宜可的判断(1/2)
顾正臣知道那一段历史,自然不可能任由历史的错误再一次出现。
后世很多人遗憾,说若是大明对交趾如同对云南一样,事情或许不会如此糟糕,以至于到了不得不丢弃的地步。
大明对云南有什么?
沐氏家族,一个强有力的军事家族。
若是当年张辅留在交趾,成为沐府那样的存在,一直守护着交趾,兴许交趾丢不了,也好过他死在土木堡……
当然,顾正臣不可能去找张辅去,这个家伙才十岁,比马三宝年纪还小,他爹张玉倒是个猛将,现如今还在北平戍边,还有朱能、丘福,那也是战力颇强的存在。
别嘲笑丘福后来的全军覆没,这个家伙在靖难的时候很是生猛,朱棣钦定的靖难功臣中名列第一。
当然,这些猛人在这个时期还不认识朱棣,也没跟着朱棣混过。
顾正臣知道他们的存在也清楚他们的本事,甚至想过趁着河北巡抚使的头衔热乎,去北平巡视的时候,找个机会将这些人弄到水师里去。
可这河北巡抚使的衣裳都没穿几天,就因为朱守谦之事留在了金陵,之后又到了这广州,更没去北平的机会了。
总不能发个名单,调这些人吧,让人找马三宝的举动就引起了老朱的强烈不安,好在马三宝他姓马,和马克思至少算是一家,可张玉、朱能、丘福,一个个都和马克思没啥关系,撒谎都圆不回来……
既然靖难时期闪耀的那批人不能用,那就用其他人吧,大明那么大,将官那么多,给他们舞台,总能杀出来一批光芒万丈的人物。
比如赵海楼、高令时等人,不也是通过一次次的表现封爵的?
能力固然重要,可舞台更重要,空有能力没舞台,那也只能怀才不遇。还好,这是一个大舞台的时代,有的是机会,也不缺少勇敢的将士!
顾正臣下定决心,只要安南改为交趾,那这一片土地,就应该如同钉子一般,钉在大明的版图之上!
吏治、法治、军事,都需要积极准备。
军事好说,打仗这事大明有的人可以办。
法治也好说。
唯独这吏治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刚归附之地,吏治做不好,后患无穷。
道同的人品与能力经过了朱亮祖、韩宜可的考验,也备受朝廷认可,这样的人未必需要放在布政使的位置上,但作为一方知府招抚百姓、推广教育、劝课农桑,他绝对没问题。
顾正臣将鱼头夹到碗里,低着头继续说:“云南布政使张紞,他在教化、招抚土司方面做得很是出色,朝廷已让张紞具写经验,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类经验文本会传播开来,帮助云南、四川、湖广、贵州、广东,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交趾官员……”
韩宜可听着顾正臣的话,内心做出了一个判断:
朝廷不仅会打安南,而且还要将安南纳入大明,成为大明的一个府或一个布政使司。
国事说完,酒桌更显热闹。
劝酒声不断,顾正臣也是来者不拒,直至喝得酩汀大醉,在严桑桑的搀扶下才离开布政使司。
马车缓缓而行。
严桑桑看着一身酒气的顾正臣,轻声道:“夫君往日里可不会如此,今日怎么没了节制?”
顾正臣睁开了左眼看了看严桑桑,又闭了回去:“韩宜可主政广东多年,政绩出众,等安南事了之后,估计他也该回金陵了。一旦去了金陵,想与他再坐在一起喝酒,怕是不可能。”
“金陵的官员什么德行,你清楚得很。敢与我把酒言欢,早晚会被人弹劾。”
严桑桑含笑:“原来是因为韩布政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